正在阅读:唐密药师法门祖庭、佛教圣地——东安兴隆寺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22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今日东安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唐密药师法门祖庭、佛教圣地——东安兴隆寺

转载 52da.com10-10 23:00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我爱东安 8587 阅读 0 评论 22 点赞

▲兴隆寺视频


据释来平(佛教将军唐生智之子唐仁和)介绍,兴隆寺位于东安县黄泥洞林场境内,始建于1934年,由密宗大师顾净缘(伯叙)先生设计、佛教将军唐生智出资兴建。据县志记载,首次传戒收徒300余人,鼎盛时有僧徒800余人。寺庙包括附属设施总面积约20亩。


▲中国佛教协会创始人之一“佛教将军”唐生智之子唐仁和(释来平法师)在唐密药师法门祖庭、佛教圣地——湖南东安兴隆寺


解放后寺庙收归国有,作为黄泥洞林场的办公场所。1982年林场新建办公楼后,逐步废弃。文革后,应广大兴教群众的要求,经省民宗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。但寺院一大部分仍旧属于林场养老院。自去年筹备复建后,与东安县政府及林场达成协议,将养老院合并到其他地方去,以便寺院的恢复重建;同时办理土地证等相关复建手续。市、县领导及有关部门,均表示积极支持兴隆寺复建工作。



附一:唐密渊源


佛教是宗教,又是文化。将来二十一世纪,佛教有十个大工作要做,其中重要的一个,是唐密的复兴和唐密的研究。因为要解决人身人心的问题,在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里面,已经展现了一个图示,显示了这一点。唐密这个概念,不是简单的唐代密教。因为唐代的密教,经开元三大士,传到了佛教高僧一行、惠果手里,已经成为中国密教的新的东西。所以就时代而言,是唐代的高僧倡导发展的密教;其后又有发展。唐密的特点,最主要的两部大法,金刚界和胎藏界。在法门寺博物馆,法门寺地宫里,供奉有捧真身菩萨。捧真身菩萨,上部是金刚界,下部是胎藏界,这就是金胎不二、金胎合曼,这是唐密的无上瑜伽部。捧真身菩萨的莲台座为一金胎两部融合的大曼荼罗。莲座呈钵形,钵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三昧耶形。密教两部大法曼荼罗融合于显教本师文佛三昧耶形之内,不但具有金胎不二之密义,而且显示显密圆融之深旨。可见造此尊曼之阿阇黎,是深明苏悉地法要之大阿阇黎。而在唐代传承苏悉地法门者,只有善无畏——惠果系。由此可以例证,青龙寺惠果的唐密在皇室内道场与法门寺地宫已有充分的发挥。唐代的文化,多彩多姿。唐代的茶文化,既有饮食的文化、饮食的茶道,也有修养的茶道、供养的茶道。在法门寺地宫里,我们看到密宗的茶密文化、茶供养文化。所以,唐密的文化丰富多彩,提供我们研究的东西很多,法门寺文化研究应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。



▲唐密大师顾净缘、吴信如(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)师徒与佛教将军唐生智


附二:顾净缘、吴信如师徒与东安兴隆寺


为了保护兴隆寺的历史风貌,拟在原址修复兴隆寺,仍以石木结构为主。修复秉持顾吴二老圆融不碍行布,行布不碍圆融的理念,圆融大小乘、圆融显密教、圆融世出世法。寺内拟设金胎两部曼荼罗,及药师等单行法法坛。并在后山(五指山)建五轮塔,供奉顾吴二老灵骨,以确立兴隆寺祖庭地位。


兴隆寺将建设成为吴老所期望的“在经典上有依据,在历史上有传承,在方便上有特色,在功能上有感应,在艺术上有创新”,“今日之精品,明日之文物”的弘法道场。与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、耀祥书院等同期建筑相呼应,修复后将做为纯公益性寺庙,免费为信教群众开放。


顾净缘(1888~1973年),名畴,字伯叙,法名净缘,法号正明,江苏淮安县人,亭林先生顾炎武之后裔也。早年学儒而道而佛,遍访高师参学,修法自悟。1924年在湖南长沙与梁壁垣(梁漱溟先生之兄)先生等创办二学园道场,以圆融大小乘,圆融显密教,圆融世出世法为宗旨,吸收信众、戒众、行愿众、法众等四众弟子修学,弘法利生。1927年主办两湖佛化讲习所并于北伐军中布教。1929年在日本醍醐流三宝院受两部传法灌顶,证大阿闍黎位。1930年在上海组建畏因同学会及瑜伽学会,并主办《威音》佛刊。1937年与贡噶活佛参学藏密。1938年在湖南东安主办兴隆寺、耀祥书院及耀祥中学。1950年居沪上潜修讲学,蒋维乔居士晚年从其学密法。著作等身,惜大都毁于文革,遗著有《密乘一品一论讲略》、《色法研究》、《黄庭烬余录》、《周易发微》、《影响轩丛话》等。


吴信如,名立民,号吴明,法名信如,1926年出生于湖北。佛家将军唐生智义子、秘书,自幼随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,并承传东密、藏密法要,证大阿阇黎位,通儒、释、道三家。长期在湖南工作。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、省政协秘书长兼文史委员会主任、船山学社社长,离休后调到北京,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、《佛学研究》主编、《佛教文化》杂志社社长、中国佛学院教授、中国茶禅学会会长等职。受赵朴初会长之托,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。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。应法门寺净一法师之请,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,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,专著《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》一书。曾应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,在日本京都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,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。并应邀去法国、新加坡等地讲学。多有著述出版,如《药师经法研究》、《地藏经法研究》等。

吴立民曾在《忆朴老》文章中提到:早在1952年,我当唐生智(孟潇)先生的秘书,随孟公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,当时陈铭枢(真如)先生就和朴老一起到北京饭店来拜会孟公,商谈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的事情,我是参与接待的,这样就认识了朴老。这是第一次,我只是旁听而已。朴老、真公是来征求孟公意见,并且希望孟公参与发起。孟公欣然同意,认为这是大好事,所以孟公也是中国佛协发起人之一,发起人名单中有他。因为在此之前,陈铭枢先生就和孟公酝酿过几次,孟公还和李公济琛、沈老钧儒谈过。记得有次政协常委会后,孟公对我说,今天会议休息时,毛主席在会场随便走走,很高兴地与大家打招呼,看到陈铭枢和孟公在一起高谈,毛主席说:啊,你们两位佛教将军又谈佛教吧。陈唐两人笑了一笑。后来听说毛主席还亲自审阅了中国佛协的章程。



话说兴隆寺

李宴民


兴隆寺,东安县黄金洞旅游区主要景点之一。该寺相传是1938年,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唐生智为其师傅顾畴所建。《宝箧印经释》中说:净缘居士(即顾畴)1938年在湖南东安主办兴隆寺、耀祥书院及耀祥中学。据此,有人说兴隆寺建于1938年。然而顾畴何许人,二人是何关系?又是什么时候、为什么选择在这么一个偏僻的深山野岭修建此寺?由于岁月的远逝,历史的沧桑,人们的疑问越来越深。要了解个中缘故,当先从顾畴其人说起。


顾畴,字伯叙,号子同,法名净缘,密号正名,笔名谢畏因,江苏淮安人,清初大学者顾亭林后裔。顾初学儒学,怀爱国之心济世之志,曾从师湖南宁乡大儒傅梅根。傅学问文章誉满海内,书法亦冠绝于世,且为人正直,喜广交仁人志士,好救人急难,时称孟尝君。傅与顾家有旧,遂收顾畴为弟子,后成为忘年之交。因傅的指教,顾学业长进,于经史子集、诸子百家、诗文书法无不精通。后来,又随傅在湖南、武汉、东北经营金融、工矿,图实业报国。傅参加辛亥革命,顾尽力资助,帮其掩护革命党人。受傅的影响,顾愤世嫉俗,常欲深探人生究竟,便转儒学道,精炼内丹,遂通天文地理五行之术。后来接触佛学,羡慕佛理渊深,从此选择学佛。



1924年,唐生智任湖南督办。因痛恨现实黑暗,希望探求人生真谛,唐多次前往顾畴掌法的二学园,希求指引迷津。顾耐心为其详细讲解佛法要义,唐听得痛哭流涕,即于佛像前忏悔,并要拜顾为师,出家为僧。顾反复阐述二学园宗旨,讲人间佛教,正法治世,力劝唐救人救世、大慈大悲,行在家菩萨道。于是,唐取法名为法智,从此笃信佛教,平时学佛修身。


顾每以佛理开导唐,劝他在般若上尽己之责,启发唐以革命定天下,应该先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,才能有力量打倒军阀,驱逐列强,进而做到无我为人,无私为人,才能救天下。唐对顾说:“我的心愿已定,今生誓走革命之路,下决心打倒北洋军阀,以毕生之力行在家菩萨道。”这可能成为唐生智日后不愿与共产党打内战的重要原因。


不久,唐将顾接回衡州,率部下诸将刘兴、李品仙、周斓、何键等拜顾为师,听顾说法。同时,整饬军队,请顾于军中布教,令所有官兵,发愿学佛,受三皈五戒。每人胸前挂一枚纪念章,正面铸一“佛”字,背面刻写“大慈大悲救人救世”,目的是要以佛法无我为人精神,作为军人的灵魂。唐自从顾学佛后,精神大振。他认为,佛反对剥削和压迫,主张解决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困境,真正学佛就应该积极为民,在改变自己世界的同时,去努力改变客观世界。为此,时人称其为“佛教将军”。后来,唐多次请顾出山从政,被顾婉拒。此后,唐资助顾创办西湖佛法讲习所、上海威音佛刊社,顾则全力支持唐北伐和抗日。


南京保卫战后,朝野众说纷纭,内外莫衷一是,然而知内幕者,当时又有几人?唐生智决定辞职。蒋介石心知有愧,唐是代己受过,但迫于当时形势,只好不置可否,默然许之。唐怀着十分复杂的痛苦心情,想邀顾畴回东安,一方面能随时为自己释疑解惑,指点迷津;另一方面,有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为友为师,纵谈国事时政,点评人是物非,遇事有个商量。顾畴也深深理解此时唐生智的心情和处境。身为国之上将,素怀济世匡时之志,值民族危难之时,让他赋闲在家,他能闲得住吗?顾决计随行,一定要勉励他,穷途不堕末路,退隐犹图大进,有朝一日,吴钩出鞘,重整山河。他们先在长沙找到李君尧,筹备办学事宜。李是长沙人,1924年由何叔衡介绍加入国民党,1930年任《红军日报》编辑。1937年经中共特科湖南工作站安排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理事。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,长沙“文夕大火”,唐生智等人仓促启程。两辆大卡车载着李君尧一家和筹备人员,以及办学所需的器材、书籍,奔波了两天两夜,到了冷水滩。再由数十人肩扛担挑,运回东安芦洪市。又经一番忙碌,于1939年11月,学校破土动工。学校建成后,聘顾为山长,后入主兴隆寺。因此,说兴隆寺建于1938年是不可能的。



第二种说法是兴隆寺建于1934年。其根据之一是现存于寺内的一块石碑,说兴隆寺建于民国二十三年(即1934)。另外,1994年出版的《东安县志》也记载说:“兴隆寺建于民国二十三年。顾畴为挂名方丈。由南岳请来的笃慧、熹谷和尚任长老。”再查《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》(甘建华主编),有辞条云:“熹谷(1884-1959),湖南衡山人,幼时家贫,父母早亡,受佛教思想影响,与妻诀别,至南岳出家,后去江西庐山住岩洞5年。1938年以前,曾于东安县兴隆寺讲授佛学近十年”。依此判断,该寺绝对不是建于1938年。1934年12月,上海战事开始,唐生智被调任军委第一厅主任,兼训练总监部总监。后又任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及军法总监,从此忙于京沪备战。而在1934年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由于反蒋失败,唐生智早已陷于位高权虚、身被架空的处境。基于对老蒋其人的了解和对时局的忧虑,唐生智携顾畴返乡,选择了家乡附近的黄泥洞修建这么一座寺庙,是有他深层考虑的。一方面此地原有一座舍利亭,从佛学角度讲,是与佛有缘;另一方面,这里奇峰错落,风景秀美,牛头寨流下的一条小溪穿谷而过,且地理位置偏僻,形势险要,扼一隘足拒千军。建寺于此,既可安置顾畴,也可以在将来作自己的潜身之处,以图东山再起。

笔者认为,兴隆寺建于1934年的说法是对的。

(原载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之《潇湘文化》)

点击展开全文
已有22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返回顶端